小心!屈公病與登革熱-家醫科劉庭碩醫師

◄ 返回
#健康專欄 發佈日期:2025/08/14

撰文者:同心學府診所 家醫科 劉庭碩醫師

 

屈公病與登革熱

 

近期新聞報導台灣出現多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引起社會關注[1]。在新冠疫情解封後國際旅遊恢復頻繁,非本土的傳染病再度進入大眾視野,值得我們來了解,當我們對疾病有正確的知識,就不會陷入無謂的恐慌,也才能有效的防賭疫情蔓延。

 

其實在台灣每年有個跟屈公病很像的傳染病在流行,那就是登革熱。兩者都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病毒,中間宿主都是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註:相較於日本腦炎則是經由三斑家蚊傳染)。感染後相似之處是病患會發高燒、身體出現皮疹;但相較於致死率較高的登革熱,屈公病的特徵是會伴隨較長時間的對稱性關節疼痛(通常出現在四肢的遠端關節),有時甚至疼痛時間可能長達數週至數個月,這也是病名『Chikungunya』的由來:這個字在首次發現病例的坦尚尼亞當地族語的原意就是『痛到彎起來』[2]。因為這兩種病毒目前在市面上都還沒有針對他們的特效藥和疫苗,患者只能給予支持性治療直到症狀自然消退,因此預防傳染仍然是目前防疫工作上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

病媒蚊

不論是屈公病或登革熱病毒,都必須靠斑蚊的叮咬才能進入人體內,因此並沒有人傳人的危險,而兩者目前在我國皆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所以病例一旦經通報都會由疾管署做調查和列管,我們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清理環境周遭的容器避免死水讓孑孓有機會增生(尤其今年夏天中南部出現豪雨和後續的積水使得病媒蚊孳生的風險上升),以及在戶外使用防蚊液、室內使用蚊帳或捕蚊燈等預防被蚊蟲叮咬。如果有遇到發燒合併出現皮疹的情況,要儘速就診讓醫師判斷,才能在黃金時間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喔。

 

參考資料:
[1] 中央通訊社:https://reurl.cc/yAvZ58
[2] 疾病管制署:https://reurl.cc/6qdlVV
[3] 圖片由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