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打了沒(下)我對疫苗存疑?5個常見的迷思一次解惑!-家醫科劉庭碩醫師
◄ 返回 |
#健康專欄 |
撰文者:同心學府診所 家醫科 劉庭碩醫師
1. 擔心副作用: 最常聽到拒絕施打疫苗的理由就是擔心副作用,例如短期的發燒、疲勞或注射部位疼痛,更有人因為注射疫苗後感受到全身不適、長期過敏或腸胃症狀等而不想打疫苗。短期的不適雖然是很常見的反應(通常起因於免疫系統受到刺激而啟動),但多數都能夠以藥物或適度的飲水及休息緩解。 比較長期的副作用則需要了解個案的藥物及接種史,釐清是否有交互作用、或其實未必跟疫苗有關。縱然多數情況下很難找到證據證實,若大型規模研究沒有發現或通報一定比例人數出現這樣的副作用,則難以歸因為疫苗引起;為預防感染而引發重症的風險,我們通常會建議個案選擇他牌疫苗,但仍然建議要施打,並預先準備副作用發生的處置對策來讓民眾安心。 最近不時有媒體報導接種疫苗後不久突發心肌梗塞或中風死亡的個案,引起民眾恐慌,我們想要再次強調這種暗示性的連結是錯誤而且危險的,因為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在冬季本來就是好發急性心肌梗塞的時間;而近年的研究甚至告訴我們,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反而可以降低中風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註4],其可能的機轉是預防因感染導致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間接造成血管堵塞。 因此,不管在預防呼吸道重症,或是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考量,我們都應該要接種疫苗。
2. 打了還會感染: 一些人看到即使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發生,便以為疫苗無效,但其實疫苗的保護力本來就不是百分之百,它除了降低發病機率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可以減輕我們受到感染時的病情、縮短病程時間和預防需要住院的重症情況發生。套句醫師常跟門診病友講的話:「假如你當初沒打,現在會更嚴重!」
3. 對病毒變異的認知不足: 很多人以為自己曾經打過,就不需要再打疫苗。對某些疾病而言沒有錯,但流感和新冠這兩種類病毒的特性就是他們基因變異的速度非常快,目的就是要逃過人類免疫系統的辨識,才有辦法感染更多人。科學家每年針對最新的流感病毒株預測和新冠變種的研究,讓新的疫苗可以幫我們的免疫系統「更新病毒碼」,這樣才能最有效預防感染。
4. 假科學和陰謀論: 過往曾有一些危言聳聽的研究報告,指出「MMR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或「破壞免疫系統」,這些言論雖已被後來的大型研究推翻並且證實這些錯誤資訊和報告是受到反對疫苗的財團資助而有資料造假的倫理問題,但謠言一旦散佈開來,其影響就像海洋裡的塑膠垃圾一樣要很~久很久才有辦法清乾淨。此外還有針對特定廠牌的惡意風向,因為牽扯到商業利益和政治考量,更常常讓醫師感到無力和頭痛...(下略三千字)
5. 我是天選之人/我身體很健康所以不用打: 這種我們稱之為低風險感知或是倖存者偏差。很多人都是中標之後才知道流感的威力,之後每年乖乖回來報到接種;另外我們也要提醒所謂「群體免疫」的重要,也就是當一個社群裡面接受過疫苗的人愈多,這個疾病就愈不容易流行起來。講白話一點就是你身上打的疫苗不只保護你自己,也會保護你身邊的老人和小孩不被傳染。
還在線上嗎? 感謝願意讀到這裡的你,現在可以檢查一下今年該打的疫苗都打過了嗎?趕快拿起手機,來電或上網預約同心學府診所門診,更新一下病毒碼吧!
參考文獻: [註4] Influenza vaccine effect on risk of stroke oc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Neurol. 2024 Jan 10;14:1324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