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者:同心學樂身心科診所 身心科 黃苑婷醫師   在讀「用心休息」這本書前,我對休息的想像是:能躺就躺、點開手機滑FB、再順手打開電視看劇,以為「休息=降低耗腦」與「用心=增加耗腦」是八竿子打不著。 但看完書才意會,不知不覺我們把壓力與超時工作當作榮耀勳章穿戴在身上。休息和睡眠只能爭奪一天扣除工時後的剩餘時間,因此工作越累,下班就越捨不得放下手機,總是忍不住再多滑10分鐘,渴望能補償被大量消耗的自己,但總是越滑越累。
 
 這些反覆輪播的循環,或許反映我們的大腦已經累壞了。那我們該怎麼做? 簡短整理書中我認為重要的提醒 & 我超譯後的理解: 1. 工作與休息是夥伴關係
 休息=投資,讓工作更有效率,大腦更有力氣
 2. 主動休息vs被動休息
 「主動休息(運動/散步)」的效果可能遠優於「被動休息(躺著看電視滑手機)」。靜態任務與動態活動的切換,會讓大腦更有彈性。坐著看診、靜態工作的我,更適合用動一動來休息,例如散步、伸展、爬樓梯。
 3. 休息是一種技能
 會越練越厲害,越知道大腦喜歡怎麼休息,充電效果也越好。就像肌肉,越練越知道如何使用身體。
 4. 實證有效的休息作法
 ■每天固定作息:讓大腦不須每天調時差
 ■散步:短暫散步,對情緒/專注力/創意都明顯加分
 ■中午小睡片刻:10-30分鐘,有助補滿下午電力
 ■工作暫停的技巧:停在最順手的段落,重啟時更順手
 ■充足而規律的睡眠:大腦排毒、記憶、重整
 ■運動:刺激神經細胞活化與再生
 ■培養工作外的其他興趣
 
 我的調整:
 1.把握靜態切換為動態的原則,看診空檔從以往的滑FB改為:站起來伸展、深蹲、走出去上廁所或下樓裝水
 2.下午或晚上門診前,刻意保留時間給(1)閱讀與工作無關的各種書(2)輕量動一動、或(3)呼吸正念練習,都能幫忙我大腦電池儲備更多電力。
 3.提醒自己:休息代表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 經營生活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注意力、甚至人生都有限。在有限資源下,我如何使用時間,代表我如何使用自己:是追求擠出每一分鐘的最高產值,還是有意識地讓自己運作+休息充電。
 祝大家越休息越有電,越工作越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