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學樂身心科診所

 
目前位置:同心學樂身心科診所 > 專欄文章 > 身心科醫師教你:八招好眠攻略

身心科醫師教你:八招好眠攻略

◄ 返回
#健康專欄 發佈日期:2025/11/05

撰文者:同心學樂身心科診所 身心科 黃苑婷醫師

 

身心科醫師教你 八招好眠攻略
各位關心身心健康的朋友,您是否總覺得「睡不飽」、「睡不好」?在精神醫學領域中,我們將睡眠視為身心健康的基石。當睡眠品質出現問題,不僅會讓您隔日精神不濟,也會影響情緒穩定、專注力、甚至增加焦慮、憂鬱的風險。

藥物扮演短期輔助角色,真正的解方在於「好的睡眠習慣」。以下分享八個有效提升睡眠品質、重建生理時鐘的關鍵技巧:

1. 固定規律的作息時間:啟動您的「褪黑激素時鐘」
請將您的上床與起床時間固定下來,平日與週末的差異盡量縮小在1-2小時內。人體的睡眠-清醒週期主要由褪黑激素調節。規律的作息能讓您的生理時鐘準確預期睡眠時間,定時分泌褪黑激素,自然地引導睡意。作息紊亂,是打亂這個精密時鐘、導致失眠的頭號元兇。

2. 建立專屬的「睡前儀式」:幫大腦切換慢速模式
​睡前30-60分鐘,是重要的緩衝期。建議有固定一系列平靜、步調緩的睡前安排,例如:溫和伸展、靜心冥想、閱讀紙本書籍、或聽輕柔音樂。這是運用制約原理:當您重複這些「儀式」時,大腦便會被制約,開始接收到「該放慢運轉速度,準備休息」的訊號,有效減少臥床時的焦慮和「胡思亂想」,讓大腦更有效率的放鬆,更能進入休眠模式。

3. 白天適度活動:有效消耗「電量」,讓身體渴望充電
​將身體想像成一部手機。如果白天活動量過低、久坐、或經常躺臥,就如同手機電量仍充足,晚上自然不想「充電」(睡眠)。適度的白日活動能幫助身體有效消耗能量,提升睡眠驅力,讓您晚上自然感到疲憊。運動的黃金原則:運動對於維持作息和改善睡眠非常有益,但請避開睡前2-3小時進行劇烈運動。此時運動會使核心體溫升高並活化交感神經,讓大腦轉速提高,延長降溫和減速的時間,反而更難入睡。

4. 營造完美的睡眠環境:安全、涼爽、避光、低噪

優質睡眠需要一個理想的「巢穴」:

⏹︎ 盡量無光:在安全前提下,杜絕任何光源,因為光線是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殺手。
⏹︎ 溫度稍涼:將臥室溫度維持在稍涼的範圍,更有利於啟動睡眠機制。
⏹︎ 減少聲音干擾: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機來提供一致、穩定的聽覺背景。

5. 白天補眠技巧:精準充電,避免反效果
​如果您難免睡不好,需要補眠時: 建議將午休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這種短暫的睡眠可以幫助大腦快速充電、提升下午的專注力和思緒清晰度。

⏹︎ 避免的陷阱:補眠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且應避免在下午兩點之後進行。過長或過晚的補眠會削弱夜晚的睡眠驅力,造成反效果,增加夜間失眠的可能性。

6. 睡前30分鐘:徹底遠離3C與手機(藍光陷阱)
​這是現代人最容易犯的錯誤。上床前至少30分鐘,必須避免使用發光的3C產品,特別是手機和平板。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會強烈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大腦將藍光解讀為太陽光,因而誤以為現在還是白天。放下手機,才能真正讓您的「睡眠時鐘」開始倒數計時。

7. 避免以酒精助眠:它只是假象,破壞深層修復
​酒精雖初期有鎮靜作用,但它會嚴重干擾後半夜的睡眠結構,特別是抑制深層睡眠(慢波睡眠,負責重整記憶及修復功能)和快速動眼期睡眠(REM,負責消化情緒、問題解決、創造力)。結果是您雖然睡著了,但睡眠的修復效率卻大打折扣,醒來後依然感覺疲憊和精神不濟。

8. 半夜睡不著時的處理方式:中斷「焦慮迴路」
​如果您半夜醒來,發現自己越躺越煩躁,擔心「睡不著怎麼辦?」,請立刻離開床鋪。床只應該與睡眠連結。離開後,做一些步調慢、放鬆、且單純的事情,例如:簡單整理、閱讀內容輕鬆的紙本書籍、或聽放鬆音樂。目的是讓大腦脫離躺在床上擔憂失眠的「焦慮迴路」,等真正產生睡意後再回床上。切記:此時最忌諱拿起手機滑動,藍光會讓您更難入睡。

結語:優質睡眠是您對身心健康的最佳投資。請將這八個步驟融入您的日常生活,耐心與堅持是成功的關鍵。如果長期按照這些原則調整仍無法改善,請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